暴瘦针 vs 溶脂针:一针瘦身?别搞混这两种“瘦针”!
- Dr. Eunice Khor
- 6 days ago
- 4 min read

近年来,关于“瘦”的话题从未降温,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,“暴瘦针”、“溶脂针”频繁出镜,仿佛一针就能解决体重和局部脂肪问题。然而,这两种听起来都能“变瘦”的治疗方式,实际上在医学原理、适应人群、治疗目标和潜在副作用上,存在本质性的差异。但作为医美医生,我们必须讲清楚:这两种针剂的原理、适应症和效果完全不同!
今天,我们就用简单、有趣的方式,帮你弄清楚这两种“瘦针”到底差在哪里,避免你盲目踩雷。
什么是“暴瘦针”?—— 其实它是GLP-1 类药物
暴瘦针”并非医美专属,而是源于代谢内分泌领域的一类处方级减重药物。最初开发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,但在研究中,研究人员发现,GLP-1 RA还能够帮助超重和肥胖患者减重,效果十分显著。它的核心药理为GLP-1受体激动剂(Glucagon-like Peptide-1 Receptor Agonists GLP-1 RA),代表药物包括:
Semaglutide(司美格鲁肽,商品名Ozempic、Wegovy、 Rybelsus)
Liraglutide(利拉鲁肽,商品名Saxenda、Victoza)
GLP-1(胰高血糖素样肽-1)是人体肠道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,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系统性减重效果。它的作用原理是:
抑制胃排空 → 延长饱腹感;
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→ 抑制食欲中枢;
增强胰岛素分泌、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 → 改善糖代谢;
潜在影响脂肪代谢 → 降低体脂率。
根据国际指南与药品说明书,GLP-1类药物的适应症需以BMI为基础判断:
BMI ≥30 kg/m²(肥胖):可直接使用GLP-1类药物治疗;
BMI ≥27 kg/m² + 至少一项代谢共病(如高血压、高血糖、脂肪肝等):也可考虑治疗;BMI<27 kg/m²者原则上不建议使用,除非为研究性个案或特殊医学考虑。
风险与管理
常见副作用: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便秘;
少见但严重副作用:急性胰腺炎、胆囊疾病、低血糖;
孕妇、哺乳期、胰腺功能异常者禁用。
不适用于单纯追求局部瘦身者。
什么是“溶脂针”?—— 局部瘦身的“微整形工具”
“溶脂针”是医美领域中用来改善局部脂肪堆积的注射产品, 适用于局部脂肪雕塑,而非系统性减重。注射于目标部位,例如双下巴、腋下脂肪、腹部小赘肉。溶脂针通常需要多次疗程才有理想效果。
其主流成分为:
去氧胆酸(Deoxycholic Acid):一种胆汁酸,具强脂溶能力;
衍生产品:Belkyra / Kybella(FDA批准用于双下巴)、Aqualyx(欧洲广泛使用)。
它的作用原理是:
注射后与脂肪细胞膜结合,导致细胞裂解与脂肪释放;
引发轻微炎性反应,启动巨噬细胞清除机制;
被溶解的脂肪通过肝脏与淋巴系统代谢排出。
溶脂针的适应评估并不以BMI为唯一标准,而是以局部脂肪堆积的解剖特征为依据:
多适用于BMI在18.5~26区间的正常体重人群;
适用于局部脂肪明显、对称、皮肤紧致度良好者;
非全身减肥,只适合局部塑形
BMI>30者或BMI较高或脂肪层较厚者建议先减重再考虑塑形疗程,效果可能有限
风险与管理
治疗后常见反应:红肿、压痛、淤青、硬结、发热感;
不当注射可致:皮肤凹陷、神经损伤、表浅坏死;
禁忌人群:妊娠期、感染区域、皮肤疾病、免疫系统异常者。
暴瘦针 vs 溶脂针,你该选哪一个?
暴瘦针(GLP-1类药物) | 溶脂针(局部脂肪溶解) | |
原理 | 抑制食欲、减缓胃排空、调节代谢 | 直接溶解局部脂肪细胞 |
使用目标 | 全身减重 + 控制食欲 | 局部雕塑线条 |
适合人群 | BMI ≥27,伴肥胖/代谢问题者 | BMI正常,但局部脂肪困扰者 |
注射部位 |
| 双下巴、腹部赘肉、上臂、大腿等局部部位 |
治疗周期 | 每周一次,持续3个月以上 | 通常需2~4次疗程 |
副作用 | 恶心、便秘、食欲下降等 | 红肿、硬块、轻度疼痛等 |
是否看BMI | BMI是决定是否使用的关键 | BMI不是核心标准,重点看局部脂肪分布 |
建议 | 体脂高/暴饮暴食者优先考虑 | 已接近理想体重、需塑形者首选 |
结语
想“变瘦”,别急着下针,先了解自己的 BMI 和体脂才是关键。暴瘦针并不是普通医美项目,它属于处方药物,需要医生评估与严密监测。而溶脂针也不是减肥利器,它更适合局部塑形、线条优化。选择治疗方式前,建议先做全面评估,别盲目追风潮——真正的美,是健康的副产品。
作为专业医生,我们更希望大家在变美之路上选择科学、合适、可持续的方式,而非追求速效“神针”。真正健康的美,不是一天打出来的,而是建立在医学评估、个性化治疗和长期管理基础上的疗效与自信。
参考文献:
李鑫. (2022). Advances in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GLP-1 receptor agonists.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, 12(04), 2979–2988. https://doi.org/10.12677/acm.2022.124430
Wang, J., Wang, Q., Yang, X., Yang, W., Li, D., Jin, J., Zhang, H., & Zhang, X. (2023). GLP−1 receptor agonists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: Role as a promising approach.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, 14. https://doi.org/10.3389/fendo.2023.1085799